创新旗号下的设计现状

2021-12-21 10:41 智新设计

   产品设计每天都出新,都有一大群人在幕后默默策划着设计着,都在举着创新的旗帜,挂着创意的头衔大干着,但是目前的工业设计真正意义的创新设计是比较少的,(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所以从这个概念上看,创新设计其实更重功能的创新和改进,其次才是服务于功能的形式,所以我们更推崇的是第一款某某设计,比如现在的产品品类中分类的品类第一代都是创新,各种交通工具发明,各种医疗器械,家电等等,当然这个品类的第一款出来后,后面的改良设计也是有创新的,只是对创新的革新难度更大,创新的点就比较少,当人类文明发展不断的积累了很多发明创新设计后,现在的类目就很全很多了,那么当今的环境和商业驱动下,甲乙方的工业设计都是秉承创新原则去设计,但是目前90%的设计输出其实都是适当的改良,主要是造型和表面处理的换新,功能的适当优化(换电子元件配件)为主,以满足产品的品牌策略和缓解产品在市场上消费者对产品的审美疲劳达到出新的目的,进而获得更多的销量赢得利润。这个也是产品发展的一个规律,也是由市场和行业模式竞争的一个结果,一旦产品的功能被挖掘的很成熟,那么只能在形式就是外观上去改良换代。所以要求设计机构的每个案子都是很强的创新性是不可能的,比如手机,呼吸面罩,电动牙刷,耳机等,能做出差异(不侵权),高品质的外观就不错了。当然还有10%的创新设计在创新路上涌现,类似戴森的吸尘器,吹风机,送餐机器人等都还是比较革新的。

   当今的产品品类众多,同类产品的不同品牌的款式也琳琅满目,所以在专利上,造型上,设计公司花的工作量更大的去做准备,在设计过程做突破就更加困难,所以输出的方案雷同,或者是做了差别但是增加了产品的装配难度,,增加装饰件增加了生产成本,或者可以在CMF上做文章,把简单的产品又复杂化(目的是为了区别),然后用所谓的美学理论中国文化嫁接到设计的产品造型上去,赋予产品故事(或者是内涵),很多设计机构获奖多了,过渡的渲染品牌的能力,和低配的产品输出,(并不是说设计机构不行,是在特定的时间内交答卷时间上有仓促,而且设计费用不能支撑这样的产出过程,一个设计需要两个以上更多人去分工付出,周期在7-30天甚至更长,还不算修改的时间,因为好设计都是慢慢打磨出来的)。盈利模式专靠设计服务的设计公司很难做强做大,所以也就是工业设计公司很难有上市公司的原因)。

    所以设计机构抗风险能力差,有单了忙不过,但是又不见收入跟时间付出不成正比,没单了又慌的不行,为了生存很多设计机构就会在市场中做服务升级,降价各种手段去拉业务,但是最后发现越做越难生存,因为当代的设计课题变了 ,做差异和做出创新符合甲方要求的产品越来越不好做了,也只有设计综合能力比较强,有相当规模 ,有比较好的生产资源且知名度高的部分设计机构还能有比较高的抗风险能力。做出来的产品容易保障创新的程度。创新的好设计是需要打磨,是要反复的测试和优化造型和功能,才能达到比较好的统一。